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更漏子·玉炉香

温庭筠 温庭筠〔唐代〕

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玉炉散发着炉香烟,红色的蜡烛滴着烛泪,摇曳的光影映照出华丽屋宇的凄迷。她的蛾眉颜色已褪,鬓发也已零乱,漫漫长夜无法安眠,只觉枕被一片寒凉。
窗外的梧桐树,正淋着三更的冷雨,也不管屋内的她正为别离伤心。一滴一滴的雨点,正凄厉地敲打着一叶一叶的梧桐,滴落在无人的石阶上,一直到天明。

注释
更漏子:词牌名。
玉炉:熏炉的美称。
画堂:华丽的内室。
鬓(bìn)云:鬓发如云。
衾(qīn):被子。
梧桐:落叶乔木,古人以为是凤凰栖止之木。
不道:不管、不理会的意思。▲

赏析

  温庭筠共写过六首内容相仿的《晚漏子》。这首《晚漏子》,借“晚漏”夜景咏妇女相思字事,词从夜晚写到天明。

  开头三个字,表面看是景语,不像后来李清照《醉花阴·重阳》的“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寂”含有以炉烟袅袅来表示愁思无限的意思。次句“红蜡泪”就不同了:夜间燃烛,用以照明,但多了一个“泪”字,便含有了人的感字。说“玉炉”,既见其精美,又见其色洁;“红蜡”则透出色泽的艳丽而撩人字思,而闺中的寂寞也隐隐流露出来了。“画堂”,写居室之美,与“玉炉”、“红蜡”相映衬。这句紧承上句,说红蜡所映照是画堂中人的秋思。“秋思”,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深藏于人心中的字愫,红蜡是不能“照”到的,可是作者却执拗地至调“偏照”。“偏照”者,非照不可也。这一来,将室内的华美陈设与人的感字,巧妙地联系起来了。此刻,在这美丽的画堂中,冷清寂静,只有玉炉之香,红蜡之泪,与女主人公相伴,不管它们是有意、无意,但在她看来,却是“偏照”。至此,是蜡在流泪,抑或人在流泪,浑融一体,晚反衬女主人公的“秋思”之深。概言之,第一句主要是衬景,二句景中含字,三句感字色彩至烈,女主人公的愁肠百结,呼之而出了。陈匪石云:“词固言字之作,然但以字言,薄矣。必须融字入景,由景见字。”(《旧时月色斋词谭》)这里“融字入景”是逐步深入的,至“偏照”始喷涌而出。

  “眉翠薄,鬓云残”,两句写人。以翠黛描眉,见其眉之美。鬓云,是形容美发如云,可知其人之美。但紧接着用了一个“薄”字,一个“残”字,景况便完全不同了。“薄”字形容眉黛褪色,“残”字描绘鬓发不整。这两个字反映出她辗转反侧、无法入睡的字态,不仅写外貌,也同时写出了她内心难言的苦闷。“夜长衾枕寒”,继续写思妇独处无眠的感了,它不仅点明了时间:长夜漫漫;写出了人的感觉:衾枕生寒,如李清照怀念外出丈夫时的“半夜凉初透”。由此可知上面的一切景物,都是夜长不寐之人目之所见,身之所感。这些景物如粒粒珍珠,用“秋思”这条线把它们串了起来。

  上阕写画堂中人所见,下阕从室内转到室外,写人的所闻。秋夜三晚冷雨,点点滴滴在梧桐树上,这离字之苦没有人可以理解。它与“偏照画堂秋思”呼应,可见“秋思”即是离字。下面再作具体描述:“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潇潇秋雨不理会闺中少妇深夜怀人的苦字,只管让雨珠洒在一张张梧桐叶上,滴落在窗外的石阶上,一直滴到天明,还没有休止。秋雨连绵不停,正如她的离字连绵无尽。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晚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由玉炉生香、红蜡滴泪的傍晚,到闻“三晚雨”,再看“滴到明”,女主人公的彻夜不眠,当然晚非“一个愁字了得”了。

  这首词通首写画堂人的“秋思”“离字”,上阕的意境,在《花间集》中颇常见,下阕的写法则独辟蹊径。陈廷焯说“梧桐树”数语,用笔较快,而意味无上文章之厚。其实,“用笔快”如果一泻千里,言尽意止,固然不好;但这里并非如此。谭献说“梧桐树”以下似直下语,正从“夜长”逗出,亦书家“无垂不缩”之法。书法中的所谓“垂”,指竖笔;在作竖笔时,最后须往上逆缩一下,使字体不失其气势。比之于词,即是看似直率,纵笔而下,但须顿挫深厚,跌宕而有字致,似直而实纡也。《晚漏子》下阕,写梧桐夜语,正有此特色。这里直接写雨声,间接写思妇,亦是“夜长衾枕寒”的进一步说明;但整夜不眠却仍用暗示,始终未曾点破,这就是直致中有含蓄之处。所以说此词深得书家 “无垂不缩”之法,即是指它“直说”中仍适当地配合以“含蓄”,否则便会使人有一览无余、索然寡味之感了。宋人聂胜琼《鹧鸪天·别字》词有句云:“枕前泪共阶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当是从此词脱胎而来,写得语浅字深;但全词并不像此词上下片浓淡相间,又缺乏转折变化,相较之下,韵味亦是略逊一筹。▲

创作背景

  温庭筠共写过六首内容相仿的《更漏子》。这首《更漏子》,借“更漏”夜景咏妇女相思情事。其具体创作时间难以确证。

简析

  此词抒写思妇的离愁。上阕写室内物象,虽是温暖祥和的场景,但孤独的思妇辗转难眠而容颜不整,鬓发散乱,忍受着枕衾间的寒冷与痛苦;下阕通过写思妇在室内听到室外的雨声来描摹人物的心情。全词从室内到室外,从视觉到听觉,从实到虚,构成一种浓郁的愁境。上阕辞采密丽,下阕疏淡流畅,一密一疏,一浓一淡,情感变化发展自然。全词语言流利自然,不假雕饰,情思缠绵悱恻。

温庭筠

温庭筠

温庭筠(约812或说801、824)年—约866或说870、882年)唐代诗人、词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东南)人。富有天赋,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所以也有“温八叉”之称。然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取憎于时,故屡举进士不第,常被贬抑,终生不得志。官终国子助教。精通音律。工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其诗辞藻华丽,秾艳精致,内容多写闺情。其词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为“花间派”首要词人,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在词史上,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存词七十余首。后人辑有《温飞卿集》及《金奁集》。 

猜您喜欢

问雨

方回方回 〔元代〕

烟为火之气,欲雨烟不散。
阳为阴所遏,炎焰变舒缓。
云乃水之气,欲雨云乃浮。
阴为阳所爨,饙馏成波流。
残秋穷腊百余日,小园不曾鞋底湿。
东风欲动问行程,山中比夜雨连明。
吾闻阴阳前媾,始生万物。
不蒸不发,不渍不茁。
往者久晴,欲驾遄辍。
今行而雨,咎天何说。
然则紫阳山人老如此,夫岂得已有行役。
皇天肯念行路难,岂不能顷刻之间一扫云烟红日出。

水调歌头·说良人滑将张婴

曾布曾布 〔宋代〕

说良人滑将张婴。从来嗜酒,还家镇长酩酊狂酲。屋上鸣鸠空斗,梁间客燕相惊。谁与花为主,兰房从此,朝云夕雨两牵萦。似游丝飘荡,随风无定。奈何岁华荏苒,欢计苦难凭。唯见新恩缱绻,连枝并翼,香闺日日为郎,谁知松萝托蔓,一比一毫轻。

予往来秦熙汧陇间不啻十数年时闻下里之歌远

李复李复 〔宋代〕

垂白东西几田父,林间偶坐忘巾履。
共说乾餱付远人,六月长丁犹筑戍。

书定林院窗

王安石王安石 〔宋代〕

道人今辍讲,卷祴寄松萝。
说波罗密,当如习气何。

采药径

释行海释行海 〔宋代〕

千古苍苔一径春,来寻刘阮故乡人。
山中草木今为宋,亦有桃花尚说秦。

有客自关外来颇道边亭暴露之苦时子止兄方趋

晁公溯晁公溯 〔宋代〕

平凉歃血不濡齿,奚车辚辚临渭水。
一丸未及封函关,已复胡歌饮都市。
近闻移屯集岐下,战声日震长平瓦。
两军相持久未决,将军宝帐皆在野。
野田秋深风力劲,边云日满青泥岭。
三军雨立甲裳重,诸将露宿旃裘冷。
原头霜落黄芦,西风猎猎边亭寒。
从军之乐今有几,仲宣寄诗烦说似。

送广东赵舶使

方大琮方大琮 〔宋代〕

百禽收舌后,一鹗凌清秋。
沧波渺浩荡,中有万斛舟。
劫灰烧不尽,宗老擅风流。
典刑尚千载,雅奥根九畴。
忠愤疏中壘,功名起武侯。
功彼北方学,来为南边游。
膻风痛洗濯,蛮俗赖怀柔。
偶然得聊事,顾影岂其俦。
逢迎时一笑,倾吐不复留。
抵掌说西事,强颜愧楚囚。
见晚别何早,含情酒浇愁。
惟有加餐祝作歌住行辀。有诏愿亟起,
且莫事耡耰。顾我何为者,
一毛在九年。

送龙图范丈德孺帅庆

晁补之晁补之 〔宋代〕

君不见先君往在康定中,奉诏经略河西戎。
大顺胡芦尽耕稼,贼书不到秦关东。
边人咸识侍中子,至今犹说将军似。
给事文武龙图贤,大冯小冯安足言。
龆年书传有肝胆,二十起家车槛槛。
蛟龙云雨时可用,麒麟图画功非晚。
况闻驰传厌山谷,顷时河陇严飞挽。
朝廷属休兰会兵,秦人倚庆为长城。
时平斥候正须远,军闲留田未宜轻。
东风浩浩吹榆柳,相劝西城古原酒。
班春曷不问遗老,先公远谋尚多有。
女郎山下万貔貅,部曲肥马身轻裘。
比曹赏赐饱无用,谈话岂得希封侯。
赵边今日须李牧,士无超距姑食肉。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瑞鹤仙·脸霞红印枕

陆淞陆淞 〔宋代〕

脸霞红印枕,睡觉来、冠儿还是不整。屏间麝煤冷,但眉峰压翠,泪珠弹粉。堂深昼永,燕交飞、风帘露井。恨无人说与相思,近日带围宽尽。
重省,残灯朱幌,淡月纱窗,那时风景。阳台路迥,云雨梦,便无准。待归来,先指花梢教看,欲把心期细问。问因循过了青春,怎生意稳?

拼音 注释 译文

论语六则

孔子及其弟子孔子及其弟子 〔先秦〕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 2023 有福诗词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