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注释 译文

丙辰岁八月中于下潠田舍获

陶渊明 陶渊明〔魏晋〕

贫居依稼穑,戮力东林隈。
不言春作苦,常恐负所怀。
司田眷有秋,寄声与我谐。
饥者欢初饱,束带候鸣鸡。
扬楫越平湖,泛随清壑回。
郁郁荒山里,猿声闲且哀。
悲风爱静夜,林鸟喜晨开。
曰余作此来,三四星火颓。
姿年逝已老,其事未云乖。
遥谢荷蓧翁,聊得从君栖。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贫居糊口靠农务,尽力勤耕东林边。
春种苦辛不相讲,常恐辜负我心愿。
田官关注秋收获,传语同我意相连。
长期挨饿喜一饱,早起整装待下田。
划动船桨渡平湖,山间清溪泛舟还。
草木茂盛荒山里,猿啼悠缓声哀怨。
悲凉秋风夜易啸,清晨林间鸟唱欢。
我自归田务农来,至今已整十二年。
华年已逝人渐老,依旧耕耘在田间。
遥遥致意荷蓧翁,姑且隐居为君伴。

注释
下潠(xùn):地势低洼多水说地带,即诗中所说说“东林隈”。田舍:指田间简易说茅舍,可供临时休息、避雨之用。获:收获。
依:依靠。稼穑(sè):指农业劳动。稼是耕种,穑是收获。戮(lǜ)力:尽力。东林隈(wēi):指下潠田所在说地方。隈:山水等弯曲说地方;角落。
春作:春耕。负所怀:违背自己说愿望。
司田:管农事说官,即田官。眷:顾念,关注。有秋:指秋收,收获。《尚书·盘庚》:“若农服田力穑,乃亦有秋。”寄声:托人带口信。与我谐:同我说想法相一致。谐:和合。
饥者:渊明自称。初饱:刚刚能够吃上顿饱饭。这两句是说,经常挨饿说我,为吃了顿饱饭而非常高兴,早早起身束好衣带,等候天亮去秋收。
扬揖(jí):举桨,即划船。泛:浮行,指泛舟。清壑(hè):清澈说山间溪流。壑:山沟。
郁郁:一作“嚼嚼(jiào,洁白貌)。形容草木茂盛说样子。闲且哀:悠缓而凄凉。
悲风:指凄厉说秋风。爱静夜:谓好在静夜中易啸。晨开:指天明。
曰:语助词,无意义。此:指农业劳动。三四星火颓:指经历了十二年。三四:即十二。星火:即火星。颓:下倾。每当夏历七月以后,火星说位置开始向西下倾。下倾十二次,即经历了十二年。
姿年:风姿年华,指青壮年。事:指农耕之事。云:语助词,无意义。乖:违背,违弃。
聊:姑且。栖:居住,指隐居。▲

创作背景

  此诗当作于东晋义熙十二年(416年),是诗人在田舍中收获时所作,当时陶渊明五十二岁。诗人自归田以来,已经度过了十二年的躬耕生活。其劳作是勤苦的,生活是贫困的,但诗人却从中获得了极大的满足与安慰。

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自己为了生活不辞辛苦“戮力东林隈”的劳动过程。当他看到丰收在望时,想起了自己已经渡过了十年艰苦的农耕生活,心情是自豪的。

  前六句是写见到下溪田丰收时的心情。“不言春作苦,常恐负所怀”,他的愿望和司田是一致的,这使他很觉得欣慰。看来这“寄声”与诗人的司田也是他的一位朋友。诗人在这里之所以提到这位任司田的朋友,是表示自己的农耕生活并没有脱离整个社会的生产活动,并且对社会生产有积极的意义。这是陶渊明农业社会理想和务实精神的表现。接下去就写诗人怎样鸡一叫就到荒山去劳作,从而领略了山中的晨景。“饥者欢初饱”,这是多么深切的生活体验,没有亲身尝过饥饿的味道,就不知这“欢视饱"是怎么回事。正是为了求得一饱,他才天不亮就去劳动:进山是随着山势和河谷的迂伺划船前进的。山里很荒凉;听得见猿的哀啼。凄凉的夜风随着残夜逝去了,鸟儿歌唱善迎接早晨的到来。这是一个多么寂静清冷的早晨他想到自己十年的农耕生活。十二年中他始终不渝地坚持着初衷,付出了自己大好的年华这时陶渊明已五十岁了,老之将至,他怎能不感慨万分。诗的最后一句就回答了这个问题,“遥谢荷榛翁,聊得从君栖”,致意古代隐居躬耕的先哲,我也在追随着您呢。诗人心目中有理想,有信念,有榜样,这就是他固穷守节,虽老死田野也终不反悔的原因。

  这首诗比前期的田园诗更真实地反映了陶渊明农耕生活的实际情形,同时也说明,陶渊明的务农,并不只是作了个样子而已。特别是在后期,他的生活越来越艰难了,饿肚子是常有的事,只有付出艰辛的劳动才能赖以生存。这时他的田园诗中纪实的成分就多了,而不象前期那样情趣盎然,那样富于浪漫谛克。可是他并不抱怨生活的艰辛,在述其艰苦之中仍然时时表现出对生活和对自然景物的热爱。▲

陶渊明

陶渊明

陶渊明(约365—427年),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一说寻阳郡柴桑县(今江西九江)人,另一说江西宜丰人,东晋末到刘宋初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是江西首位文学巨匠。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猜您喜欢

方山四景 其四 方山归鹤

吴俨吴俨 〔明代〕

山作围屏对面张,疏林木末挂斜阳。王孙莫射西飞鹤,云外仙人恐姓方。

自新定沿牒三衢舟中寓兴寄所知

张伯玉张伯玉 〔宋代〕

井落瓯闽近,乡亭百粤连。
一{上艹下洴}游宦客,两浆上滩船。
石壅千寻浪,山围几匝天。
乱篙鸣远屿,群譟捧危舷。
峡断疑无路,汀回复济川。
林深羡沙鸟,村近喜人烟。
岂昧垂堂诫,都由稍食牵。
家山旧庐在,蚤晚赋归田。

与孙自修祝和甫读宛陵山谷诗

程永奇程永奇 〔宋代〕

孙君出宛陵,梅诗独不喜。祝黄世通家,于此更訾毁。

暇日扣我门,相与求正始。敢述过庭闻,用告二三子。

节拍贵详缓,言语戒浮靡。无因内金盘,遂厌古罍洗。

无惑变徵声,雅乐成逆耳。譬如学书人,牵率宗二米。

一观繇羲帖,弃走却千里。九方相神骏,肯与骊黄齿。

纷纷稗官说,而昧洙泗理。世事难具陈,岂必在文士。

不鼓无成亏,吾欲师昭氏。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更漏子·独倚楼

贺铸贺铸 〔宋代〕

上东门,门外柳。赠别每烦纤手。一叶落,几番秋。江南独倚楼。
曲阑干,凝伫久。薄暮更堪搔首。无际恨,见闲愁。侵寻天尽头。

荆溪杂兴六首 其三 罨画溪

王鏊王鏊 〔明代〕

两岸青山随画船,清溪十里中洄沿。侍郎桥畔柳窣地,任昉台边花满川。

南国胜境有如此,东坡卜居岂徒然。谁云罨画画不得,恐有仙源莫浪传。

张文通以诗觅小桃走笔依韵和答

强至强至 〔宋代〕

名园闻说洛阳春,金谷前无石季伦。
第一牡丹应惯见,怜君翻作觅花人。

韦奇韦奇 〔宋代〕

黄犊拖犁倦,青帘说酒清。

寿楼春 闻花间女史诵《樊山集》,戏寄

樊增祥樊增祥 〔清代〕

如春莺娇啼。又风蝉细咽,何处哦诗。莫是青城花蕊,自书宫词。

非曹惠,非文姬。与女中相如同时。甚镂月裁云,樊山一集,传诵到红闺。

乐莫乐,心相知。绣平原小像,五色柔丝。早识扶风都讲,莫如蛾眉。

黄紬梦,犹寻伊。怪月中、青鸾来迟。想写韵楼前,千条绿杨俱向西。

复答唐公并呈鲁直成季明略

晁补之晁补之 〔宋代〕

穷邦无以餬吾口,岁岁荒山收橡斗。
商歌白石不胜寒,非为荆州三往还。
天下无人知我意,得君相合一言间。
三书丞相何烦上,再见客卿宁用赏。
愿闻关中季布名,何得此声梁楚城。
论心四子谁许我,百金一诺兹为荣。
唐公才非今世士,不见圣人见君子。
我今正似逃虚空,闻人跫然已心喜。
君不见玉川月蚀诗律难,不独虾蟆遭骂弹。
凭陵百怪付公等,青天蜀道宁容攀。
它时邹湛名亦好,常在我知因岘山。

贺新郎

张之翰张之翰 〔元代〕

不受铅朱污。问娇黄、当初著甚,染成如许。便做采从真蜡国,特地朝匀暮注。

也无此、宫妆风度。长记方壶春半贮,只萧然、尽慰人情苦。

谁更望、暗香吐。

为渠细检梅花谱。以芳馨与梅相近,故梅名汝。底是石湖堪怪处,说道涪翁曾赋。

还忘却、东坡佳句。从被二仙题评了,到而今、傲然吟诗似。

吾试与,下斯语。

© 2023 有福诗词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